星期五晚上還下著雨,

但在國軍雙濕牌雨衣的支持下,

我依然整好行曩,

星期六如期出門,往高雄美濃出發。

從台南出發,轉往台28線省道東行,

路上月世界的地形一度讓我以為會不會走錯路繞回左鎮了。

1R0012751.JPG 


到了美濃街上,是曬到人發昏的正午,

所以先找個地方避暑兼用餐是個蠻好的選擇,

街上四處都是粄條專賣店,應該沒什麼多大差別吧!

選了一間店裡還蠻多人用餐的路邊小店-阿菊粄條店

1R0012769.JPG 

為了讓CHERRY嚐盡當地的小吃,

所以點了粄條(湯)、乾炒粄條、

炒野蓮、薑絲大腸等特色小吃。

● 粄條(湯)↓

1R0012754.JPG 

原本就覺得湯該是湯、麵該是麵

該合在一起吃的我

點了重口味的乾炒

● 乾炒板條↓

1R0012764.JPG

● 炒野蓮↓

薑絲:野蓮=1:3 !?

1R0012758.JPG 

● 薑絲大腸↓

1R0012759.JPG 


食罷到觀光客必訪的美濃客家文物館

1R0012790.JPG 

因著我也是鄉下來的孩子,

所以早些人家使用的器具,

很多咱家爺爺老家都還看得到;

在該館最有趣的該是彩繪小紙傘

(前二十名進場的遊客免費)

我畫了一隻兇猛的獅子

1R0012777.JPG 

另外CHERRY則上了底色就拿不出主意了,

所以另一支粉紅傘也是我的手筆喔!

咚咚虎↓

1R0012775.JPG 


離開文物館,接著計劃要去美濃民俗村

這第二個觀光客必訪的景點,

在隨性轉彎的情況下,

無預警地遇見了另一個景點-東門城

1R0012792.JPG 

心中的疑問是:為什麼每個鄉鎮都是東門僅存?

恆春如是,南市亦若是。


途中又經過敬字亭

1R0012794.JPG 

看了看碑文

1R0012795.JPG 

倉頡聖人也算是我們本業的祖師爺,

便合掌膜拜片刻,

想不到尋找民俗村

竟可以另外收獲這麼多,真是幸運。


 

到了美濃民俗村的停車場,

我們沒有馬上進入,

而是在頗具意思的警衛室晃晃,

1R0012801.JPG 

警衛大哥一直騎著腳踏車在我們四周迴繞,

許是怕我們坳走他的收音機吧?

民俗村裡人不多,晃了一圈,

便坐在走道中央的古井邊休息;

一邊聽張山田先生演奏鋸琴,

一邊看小孩子踩高蹺,

小鎮的味道很濃郁,

後來進到客家擂茶館

炙熱的午后實在沒力氣擂茶,

於是點了一杯冰擂茶給沒喝過的CHERRY,

● 客家擂茶↓

1R0012817.JPG 

我則點了一杯綠茶解渴,

之後在隔壁的古玩小店買了外圓內方的古錢便離開了。


拜訪美濃小鎮已是第四次了,

卻沒留下什麼經濟效益,

這趟和CHERRY商量,

近來下雨頻繁,不如買把傘吧!

於是到美濃鎮上最老字號的油紙傘店-廣德興紙傘店

甫進門,店員正在看電視,

但隨即親切地招呼,

為什麼是親切而不是熱情呢?

因為店員年紀頗小,

還有鄉下孩子的靦腆和不加矯飾的問候,

這樣的感覺很自在;

為了消除我對紙傘堅固性的顧慮,

店員丟了把傘給我,叫我站到外面去,

便直接抓水管猛灌拿傘的我,

這樣的服務很特別;

1R0012819.JPG 

最後我選購了兩把素面(無手工繪圖花樣)的紙傘,

不是因為素面便宜,是因為前面提過了,

我是要拿來使用的,不是吊在家裡裝飾的。

 


陽光依然猛烈,在紙傘店小店員的引薦下

我們走進一家冰店的側門(其實真的不像側門)

● 這真的是側門↓

1R0012837.JPG 

● 這才是正門↓

1R0012835.JPG 

點了一碗傳說中的清冰

(CHERRY沒吃過清冰,所以對她來說是個傳說中的小吃)

1R0012826.JPG 

店裡的牆壁著色很有交通號誌的感覺,

在顏色及建築格局來說,都還蠻有意思的。

1R0012825.JPG 


天氣轉涼,也開始了我們兜風的行程,

車子轉進永安老街,

按圖尋找菸葉時代美濃首富的家-林春雨門樓

但到了書上的地址175號一看,

我跟CHERRY都猛搖頭道:

『這不是首富家、這不是首富家。』

不是因為建築太新穎不像古蹟,

而是建築的材料和特色都和書上寫得完全不一樣,

經過來回幾次迴轉,

決定問177號的錦興藍衫行店家,

我問門樓?不知道。我問首富?聽不懂。

後來CHERRY提到關鍵字:【林春雨】,

門庭前的三倆阿伯阿婆即爭相指引我們

位在不遠處門牌186號的所在,

● 林春雨門樓↓

1R0012847.JPG 

頓時看著手上的《吃X玩X大高雄》,真是呿!


造訪首富的家沾完財氣後,往鄰近的宋屋學堂前去,

經過一次迴轉,決定不浪費時間,直接問人比較快;

一位路邊的陳姓大叔了解我們的問題後,

轉身向隔壁正在洗車的鄰居大喊:

『你們宋家的學棠在哪啊?』

宋姓大哥好奇地跑了過來,

看了看我手上的旅遊書圖片,說:

『哦!這是我舅舅家啊!

可是我在這住了三十幾年,

怎麼不知道那裡以前是學堂!?』

之後便報路指引我們前往,

● 宋屋學堂↓

1R0012850.JPG 

現下的宋屋古厝已沒人居住,

宋家人則住在古厝旁的現代化建築裡,

古厝除了門上的橫聯已經掉落,

整間建築也沒有保護的跡象,有點可惜!


離開古厝,隨即在路口遇到洗車的宋大哥,

除了關心我們有沒有找到之外,

也跟我們聊了一下古厝的訊息,

雖然古厝有點令人噓唏,

但美濃人的熱情還是讓人旅途愉快。 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難‧易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